当前位置:首页 遗产展示
江口码头
2017-08-07 10:45 浏览次数: 字号:

  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有许多天然深水良港,同时,泉州湾开口较大,便于船只进入内河停泊。宋元以来,泉州在水路沿岸陆续建设了一系列的航标、码头设施,以引导船舶航行与停靠,内港、外港、外海等不同水域的航运设施承担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特点。

  

成冬冬 拍摄

 

  【位置】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法石港处在晋江下游北岸的山地丘陵边缘,是最靠近古城的沿江高地,也是晋江岸线变迁中较早陆地化的区域。这里背山面江,又有陆上交通与古城、后渚港等地相连,这一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使得法石一带成为泉州城郊人烟辐辏的聚集地,也成为水陆运输与古城陆路运输的转换枢纽。

 

  

【性质】江口码头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泉州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是城郊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遗址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
 

  

江口码头由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组成,位于宋代法石港港区内,是泉州城内通过晋江水系,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这里地理位置很重要,宋代朝廷曾在此设立法石寨,1186年,泉州太守真德秀描述:“法石寨去城一十五里,水面广阔,寨临其上,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证实宋代江口码头直接服务于泉州港支港法石港的航运交通,官府重视泉州的海上防卫及航运通道的安全与管理。
 

  

13世纪后期,来自占城(越南)阿拉伯著名海商蒲寿庚家族成员曾居住于此,并在法石的宝觉山上建有“天风海涛楼”,作为眺望海舶出入泉州湾的瞭望所。17世纪至19世纪(清代),在美山码头还曾经是泉州海关法石口所的所在地。

  

  

陈起拓 拍摄

 

  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相距约1.1千米,位于上游,其整体造型为一平缓的石构斜坡阶梯式驳船码头,此处水深较浅,码头直伸入江中以便低潮位时小船停靠。码头现存南北长约30米,宽3.5米,表面砌有多级石台阶,由江岸逐级降至江底淤泥。由于江底为软泥,码头基础以松木桩(“睡木沉基”)进行加固。从斜坡状台阶东西两侧可观察到多个时期加建的条石,反映了码头在沿用过程中伴随着江岸的自然淤积而逐步向水中延伸的修造过程。

 

  

2003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清理发掘,根据《泉州文兴、美山古码头发掘报告》显示,码头始建于10-14世纪,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在晋江沿江水域航运中发挥转运功能。
 

  

由于码头使用功能一直延续,因此,历代均有修缮。2003年考古清理结束后,对码头构件进行归安,形成一个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05年,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妥善的保护与管理。
 

  

【宝箧印经塔】宝箧印经塔在佛教中,多用来供奉经文和祭祀之用,所以这座塔是当地人出海、返航时祭祀的场所,既是码头的标志,也是商人、船员祈祷行船平安的精神寄托。与真武庙共同证实了内港码头水陆转运和海神祭拜的整体功能构成。

  

  

成冬冬 拍摄

 

  这种形制的印经塔11世纪在中国东南沿海大量出现,泉州开元寺内保存这类印经塔的实物。洛阳桥上保留着中国东南地区最精美的雕刻着“月光菩萨”形象的宝箧印经塔。这座印经塔归安时,就是参考开元寺和洛阳桥同类形制加以修复。

 

  

【相关遗迹】考古工作发现了一系列与水陆转运功能相关的遗迹、遗物。考古探明宋元时期的历史岸线约位于现存码头以北50-60米处。1975年,在靠近江边出发现一件位于宋元时期地层中的花岗岩碇石,也就是石锚,现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后渚沉船上曾发现升降碇石的绞车构件,符合宋代文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以绞轮升降碇石的记载,法石碇石的发现为这一宋元海船的使用细节提供了珍贵的实证。
 

  

1982年在文兴码头以东230米处发掘了一处南宋时期废弃于江岸边的古船遗址,揭露出古船后部的四个舱位,并发现竹帆及其绳索等遗物。船型为福船造型,与保存于开元寺内的后渚沉船,均使用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是宋元泉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实证,现已原址回填保护。
 

  

美山码头位于下游,较文兴码头处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墩台自下而上保留了不同时期增筑的痕迹,最下层墩台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最上层的墩台南北长约10米,宽约8米。墩台南端砌为石阶,东西两侧为陡坡。墩台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驳岸设施,延伸至江中,便于低潮位时使用。墩台的台基由下而上渐次内收,外侧呈斜状,以便船舶停泊。2003年考古工作者还在墩台下发现了用以加固地基的木桩。美山码头这种墩台式结构适合晋江江水高潮位时停泊吃水较深的大型船舶。

  

  

成冬冬 拍摄

 

  这里是历史上泉州古城以东最靠海边的位置,蟳埔村作为泉州最典型的渔民聚落之一,现在村子里还是以渔业为主,延续着鲜活的传统,这是蟳埔村的蛎壳厝、蟳埔女的服饰、农历1月29日的妈祖巡境仪式。蟳埔女独特的发饰以及保留至今的航海、渔业生产习俗就是泉州悠久海洋文化的一种体现。

版权所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www.qzworldemporium.cn  闽ICP备20009411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