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与研究》
来源:泉州 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01-13 16:55 浏览次数: 字号:

郑国珍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濒水倚山,与长期休戚与共的台湾岛隔海峡相望,从西到东主要由武夷山、鹫峰山脉和戴云山三列山脉构成西高东低的地理态势,从北到南主要由闽江、晋江、九龙江和汀江等主要干流形成了广袤的河口平原和绵延起伏的丘陵。“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物产丰富,植被茂盛。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建史前文化(下限约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之说,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就是依托这些穿梭于崇山峻岭的江河及其流

  域的孵育,在宜人宜居的自然条件下,在与海洋因素的相结合中,构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的文物考古工作,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为福建的文物考古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重现福建史前人类已逝生活的具体面貌,认识当时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不断把考古学语言转换成历史学语言,借以探索人类文化进步的规律,一再填补或印证了福建悠久历史的同时,亦展示了福建文物考古的美好前景。但是,与中原相比,考古工作还是相对滞后,各流域考古工作的不平衡和田野基础材料的缺乏是其主要特点。如何弥补历史存在的第一手田野考古资料的不足,早日建立起福建自身考古区系类型的考古学体系,是福建文物考古工作者长期以来关注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在福建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迅猛发展的同时,让文物考古事业紧紧跟随这一大好形势迈出更大的步伐,是全省上下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孜孜追求。福建省文物局正是基于此种背景考虑,特将“福建青铜时代遗址考古”项目纳入《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设想以各市、县域为基础,以各江河流域为单元,以福建博物院考古所专业人员为骨干,联合各市、县(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文物考古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福建各流域的文物考古调查,逐步积累田野考古资料,以期建立起福建史前考古的区系类型框架,有助于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阐明福建史前文化之概貌,还历史本来之面目,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之需要。由福建省文物局会同泉州市文物局组织,由福建博物院考古所领头、陈兆善研究员负总责,厦门大学历史系和本次调查涉及的泉州各市、县、区文管办、博物馆等单位分别派出人员参加,共同组成、开展的“晋江流域考古调查与研究”,即是其中率先进行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这是因为,国南地区的晋江流域、九龙江流域史前文化,理应属于整个福建东南沿海史前文化圈范畴,其间是否存在着闽南地区自身的文化发展序列,有待于文物调查的进一步展开和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根据近二十年来对闽南地区的文物普查、复查和专题调查的资料显示,晋江流域、九龙江流域一直是我省史前文物考古工作较为薄弱的区域,资料相对缺乏;与闽东南和闽西北地区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相比,不但发现的数量偏少,且整体的规模也不大,并缺乏典型的文化层堆积;史前考古发掘工作,也远不如闽东南沿海地区和闽西北内陆山区来的多而深入,几十年来屈指可数,因而很难综合勾勒出这一区域、这一阶段的文化特征。

  这是因为,近几年为配合漳诏高速公路等建设在九龙江流域所开展的文物专题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工作,发现了一批史前文化遗址,清理、发掘了一些墓葬,出土了一批具有共存关系的成组器物,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为闽南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基本上摸清了九龙江流域史前文化、特别是青铜时代文化的脉络,为理清九龙江流域青铜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科研成果斐然。但是,相比之下,晋江流域开展的文物专题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工作,却十分有限。

  这是因为,晋江流域是福建中部的主要干流,流域总面积3101平方公里,主要以现行政区划之泉州市为中心。这里曾经是福建历史发展最鼎盛的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步入青铜时代,约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闽南的九龙江流域和闽东南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其文化面貌逐渐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别——这时期闽南的九龙江流域和粤东地区,实际上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即“浮滨文化”范畴;而同时期闽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则流行文化特征与“浮滨文化”完全不同的“黄土仑类型文化”。因此,摸清介于二者地理生态环境之间的晋江流域的文化特征,就显得格外瞩目和重要。

  “晋江流域考古调查与研究”的野外调查工作,始于2005年5月,止于同年10月,由各参加单位分别派出的人员,共同组成的晋江流域考古调查队承担。福建省文物局为此专门进行了动员、部署,并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进展中的相关问题。省、泉州市和涉及的各市、县(区)文化文物等部门,纷纷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调查工作前后历经半年时间,按照五条预定线路展开:一是从晋江口到泉州湾沿海地区,涉及两市一县的22个镇;二是沿着晋江下游两岸,涉及南安市和泉州市鲤城区的10个镇或街道;三是沿着东溪两岸,涉及南安市7个镇;四是沿着西溪两岸,涉及南安市和安溪县13个乡镇或街道;五是沿着洛阳江两岸,涉及泉州市洛江区和惠安县5个镇。此外,还涉及了晋江上游的永春县部分乡镇。覆盖区域之广,田野调查之深入,可谓前所未有。在短短的六个月期间,通过大家的辛勤耕耘,在晋江流域范围内相继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史前遗址,同时抢救性考古清理和发掘了个别濒临危险的史前遗址,获得较丰富的调查和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文物考古工作者又结合对各市、县(区)博物馆馆藏史前文物及其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最终形成了《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与研究》专题报告。该报告分为三章,第一章着重对晋江流域的历次考古工作和该区域的地理状况进行了整体概述,第二章侧重于将早年调查和本次调查的资料进行汇总和梳理,第三章则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成果。文后还附录了以往发表的重要考古调查报告。通篇资料之丰富、翔实,条理之分明、清晰,认识之客观、有据,无疑为21世纪的晋江流域的史前文化考古和科学研究之开展,铺就了美好的前景。

  从事这一调查研究工作的,都是我省中青年文物考古工作者。他们以事业为重,顶似火骄阳,驱虫蛇犬扰,涉千山万壑,克服重重困难,同心协力,集腋成裘,成果实在可喜,精神更为可嘉!谨此,特致以崇高的敬意!

  笔者认为,晋江流域、闽南地区、台湾海峡两岸,特定的地理生态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史前文化,影响所及远达南太平洋诸岛,文物考古、研究的前程不可限量。历史的进程在召唤我们,特别是福建沿海、闽南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各级地区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应该充分认识这方面所负有的时代重任,道远之理,积极创造条件来汇聚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地在福建沿海、在闽南这块肥沃的家园里,寻找、发现、保护史前文化遗迹、遗物,并循序渐进地加以发掘、研究和探索,由零星、个别而累积起大量、普遍的素材,进而努力运用考古学特有地层学、类型学等研究手段,在业已初露端倪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建立起福建沿海、闽南区域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和发展架构,阐明其历史的来龙去脉,在福建史前史、海峡两岸史前史、华南地区史前史、中国史前史乃至南太平洋诸岛史前史、世界史前史中占据我们应有的地位。这是可能的,经过不懈地努力应是可以做到的。

  勉以为序。

2010年春

版权所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www.qzworldemporium.cn  闽ICP备20009411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