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历史说话 让文物说话,泉州城考古三个重要项目成果发布!
2021-02-26 21:15 浏览次数: 字号:

  12月11日举行的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泉州城考古三个重要项目的领队分别以“泉州城的相地选址和重要建筑朝向与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2020年德化尾林、内坂窑考古发掘收获”为主题,进行考古发掘成果汇报。专家们从各自专业角度,以考古成果阐释古城文化价值,引导人们更好地认知古城、保护古城,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也有力助推泉州申遗工作。

  

  泉州市舶司遗址考古推断—— 

  遗址存在大型官方建筑基址遗存  

  相关遗存与宋元时期泉州市舶司/务遗址有关联 

  

 

  

位于泉州古城的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引人关注。今年11月,《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19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发布,本报报道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官”字砖、兽面纹瓦当、19瓣莲花纹瓦当等遗物,侧面佐证了该组建筑或与南宋时期较大型高等级建筑遗存有关。11日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汪勃以“泉州城的相地选址和重要建筑朝向与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主题,分享了市舶司遗址考古与泉州城相地选址等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文献记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旧市舶务址。” 作为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考古工作的领队,汪勃分享了考古工作目前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
 

  

为了探寻宋元市舶司/务遗址所在,2019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在马坂巷、洪厝山一带进行考古勘探调查。随后,先后布设探沟、探方,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结果表明,揭露出来了宋元时期大型官式建筑基址,出土了较多相关遗物,基本明确了遗址的性质。
 

  

汪勃介绍,该遗址所发现的方砖,在市区府文庙、旧人民医院等地都有发现,这些地方的方砖偏黄色,平铺砖的铺法有不错缝、错缝两种,时代均为宋元时期,且基本是官方所建。考古发现该建筑遗存与地盘正针乾亥缝线方向相关,表明该建筑遗存应是通过测绘规划而修建的级别较高的建筑,地面铺砖、台基包边砌石等遗迹也说明其与大型官式建筑相关。而“(监)造市舶亭蒲(寿)(庚)”文字砖的发现,则从文字层面佐证与市舶亭、清芬亭相关。同时,该区域背靠八卦沟,又与舶司库巷、马坂巷、水门巷等地名相关,因此推测,该区域内揭露出来的铺地砖、石条等建筑相关遗存,与宋元时期泉州市舶司遗址相关。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 

  

 

  

11日举行的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沈睿文分享了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阶段性考古成果。安溪青阳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碳14年代测定和陶瓷类型学研究表明,其生产集中于宋元时期。通过金相分析发现,这里有着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可生产块炼铁、生铁和钢,同时出现了独特的板结层的冶炼处理技术,就地掩埋处理冶炼垃圾。当时这里生产的铁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
 

  出土遗物判断遗址等级较高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展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考古发掘。研讨会当天,领队沈睿文教授与现场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交流了该遗址考古过程中的一些新发现。
 

  

目前,已经发现下草埔、墩仔矿尾等8处冶铁遗址。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就现阶段发掘情况来看,发现系列重要遗迹,包括石堆、池塘、护坡、炉、房址、地面、小丘及众多板结层。
 

  

遗址出土的遗物,按照材质可分为钱币、金属器、陶瓷瓶、冶炼遗物、石块五大类。金属器大致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两类,铁钉是下草埔遗址目前仅见的经锻打铁制品之一,这也证明了该遗址有可能有锻造活动的存在。
 

出土陶瓷器包括建筑构件、陶器和瓷器。从遗址出土的瓦当、建盏、景德镇窑青瓷、德化窑白瓷等判断,该遗址的等级较高。
 

  

 

  

  

沈睿文介绍,因为技术适应性等问题,块炼铁和生铁的冶炼技术,在当时的中原与边疆地区分别呈现不同发展态势。中原地区以生铁体系为主,边疆地区多见块炼铁技术,两种技术体系长期并行发展。中国古代传统钢铁冶炼技术以生铁及生铁制钢技术为核心。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
 

  

考古研究显示,安溪冶铁制品除了一部分县内自销,其余的除销往邻近地区,大部分开始“兴贩入海”“远泛蕃国”,通过泉州,源源不断运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这些产品都可见于南海一号沉船。
 

  

以下草埔遗址为代表的安溪宋元冶铁遗址,普遍存在板结层的独特现象。考古研究认为,这是有规划的行为,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点。每当冶铁垃圾堆积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便会在上端以“板结层”方式进行处理。一方面压实、固定冶炼垃圾,成为就地处理冶炼垃圾的简易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也作为随后冶炼的一个操作平台。因此,遗址呈现出自下而上、依靠山坡修筑冶炼的独特冶炼方式。
 

  

  德化窑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 

  一窑跨千年见证海丝灿烂历史 

  

“在我国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同时出现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等窑型,在一个窑址就能够感受近千年陶瓷烧制的发展史,十分难得。”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布了德化窑址考古发掘成果,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研究员作发掘成果汇报。
 

 

  

  

羊泽林说,通过尾林窑发掘收获满满,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通过对窑炉遗迹及出土标本的研究,有望为德化窑产品的分期断代以及从青白瓷到白瓷、白瓷到青花瓷的生产发展过程提供考古学的依据。
 

  

此次作坊区发掘首次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此次发掘还采集200多件不同时代、不同釉色、不同窑址标本的胎釉成分数据,结合历年标本的测试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窑址标本数据库,为以后开展德化窑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羊泽林说,此次发掘是为了配合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不仅解决了德化窑的一些学术问题,也为申遗工作提供一些佐证。
 

  

据了解,德化窑“白瓷”著称的外销瓷窑址,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自1976年碗坪崙(宋)、屈斗宫窑(元)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先后对甲杯山窑址(元明)、祖龙宫窑址(元明)、杏脚窑址(清代)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一批不同历史时期的窑炉遗迹,出土一大批青瓷、白瓷、青花瓷标本。
 

  

羊泽林说,此次尾林窑发掘进一步见证海丝灿烂历史,此前在水下考古出土陶瓷器,和尾林窑发掘的十分相似,甚至是一样,说明了许多古外销瓷是从泉州港出发的,再运向世界各地。为此,他建议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尽快编制窑址本体保护方案,开展窑址保护、展示工作。结合申遗工作以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与建设,制订今后切实可行的考古工作计划并实施。

版权所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www.qzworldemporium.cn  闽ICP备20009411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