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两代考古“大咖”:结缘“海丝之路”,助力泉州申遗
2021-02-26 21:21 浏览次数: 字号:

  年过七旬的考古“大咖”安家瑶今年整理出版父亲安志敏的日记时,意外发现上世纪50年代父亲到埃及等国家访问时,给外宾带去的礼品就是书籍《泉州宗教石刻》。“这是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交流窗口的绝好例证。”她说。

  安家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丝路考古和文物研究。近日前来参加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的安家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起,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到泉州,当时她因为参加丝绸之路沙漠路线,对泉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996年安家瑶和丈夫趁着假期第一次来到泉州,看了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感觉很震撼。“从没想到,东南沿海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而且保存得这么好。”
 

  

这位考古专家从一开始自费旅行,到后来出公差,一共来了泉州四五趟。她喜欢这座城市,觉得它既古老又现代,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经济实力,“很神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泉州这座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成就的城市,正引发越来越多人关注。目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中国2020年唯一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包括22处遗产点。
 

  

此次安家瑶特别考察了南外宗正司遗址和市舶司遗址这两处遗产点。她说,前者是管理宗室的机构,后者有点像今天的“海关”,都属于官衙,反映了泉州的城市地位,“泉州不是偏远地方城市,而是和中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在海外贸易方面,它对中央政权的支持,很有说服力。”
 

  

安家瑶希望泉州下一步继续努力。她说,城市考古是一项长期工作,虽然不一定每次考古发现都能让老百姓眼前一亮,但几代人持续不断努力,“渐渐能让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脉络呈现出来”。
 

  

安家瑶期待泉州通过申遗,把古城以及南音、提线木偶等传统瑰宝,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现在高铁通了,从福州到泉州就一个小时,很方便。”
 

  

作为安家瑶老师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也和泉州结下不解之缘。
 

  

生于1970年的汪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工作队队长、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队长。2017年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他从上海去厦门时曾路过泉州。那时他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带队驻扎在这座城市,为泉州申遗做必要的考古发掘工作。

  

去年以来,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汪勃去年第一次来泉州,接受了参加泉州城考古发掘的任务。今年4月以来,他一直在泉州带队主持南外宗正司遗址和市舶司遗址的发掘工作。“为了泉州申遗,我已经快一年没见到我家的猫了。”他说。
 

  

用脚步丈量泉州城,感受遗迹中承载的厚重历史,汪勃逐渐被这座城市吸引。“在西安,你可以看到唐代的痕迹,在开封你可以看到北宋,在洛阳可以看见隋唐,在南京可以看见六朝,而在一个城市规划营建中保存了从晚唐到明清的痕迹,可能只有泉州。”他说。
 

  

参加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12日到南外宗正司遗址和市舶司遗址等地参观。汪勃介绍,目前已经揭露出来了宋元时期大型官式建筑基址,出土了较多的相关文物,基本明确了这两处遗址的性质。下一阶段将开展进一步发掘工作,并实施保护遗址的长远规划。
 

  

汪勃用“筋骨”和“贴肉”来比喻推演论证和文物发掘的关系。他说,现在整个工作的“筋骨”已经搭好,接下来就要“贴肉”了。“贴肉”的过程,可能长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我们一代一代人就是做这件事的。”他说,泉州是一个特别有文化的城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让它得到新发展。

版权所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www.qzworldemporium.cn  闽ICP备20009411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