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石湖码头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惜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石湖丁字坝码头】石湖码头以所在村落名叫“石湖”而得名,“石湖”这个地名充满传奇色彩,而且与航海通商有着密切关系。石湖古称“日湖”,旭日东升,一轮朝阳从湖海之中升腾而起,所以得名“日湖”。12世纪,作为泉州外港航标塔的六胜塔建造之后,日湖又增添一处盛景,巍峨的石塔与秀丽的港湾交相辉映,故又称为“石湖”。
石湖半岛三面临海,西侧为一半月形海湾,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半岛位于泉州湾中部,晋江和洛阳江交汇处海口,对内可直达双江,对外扼守泉州湾主航道。石湖所在的地理位置很适合建造码头,而且石湖港航道低潮位水深14米,高潮位水深36米,海底为平岸花岗岩结构,不易淤积,非常适合大型船舶停泊。
陈英杰 / 拍摄
自从8世纪(公元720,唐代开元八年),泉州航海家林銮在这里兴建码头之后,从事航运与海外贸易成为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来源。尤其是10—14世纪,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万寿塔、六胜塔两座航标塔相继兴建,石湖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通济栈桥】石湖码头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共同组成。连接岸边村落和前面的大礁石码头的栈桥,名为“通济桥”。桥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 1086—1094年),是官员傅琎在礁石与岸线之间加筑的,使得码头的功能更为完备。其建造时间晚于前方的天然礁石码头,与礁石码头共同组成了石湖码头。该桥自古沿用至今,曾在1639年(明代)重修,近代也进行过相关整修。
陈起拓 / 拍摄
栈桥宽2.2米,长66米,高出海滩1.5-2.9米,基础以花岗岩条石分层砌筑,基础与江口码头一样采用松木桩加固。根据栈桥基础部分的考古工作可知,栈桥最下层仍保留了宋代的石质桥基,其上部可见后代对栈桥的多次修补痕迹。桥基周边出土了宋元时期的瓷器残件,主要为磁灶窑的产品。
通济栈桥将大礁石和陆地连为一体,既方便从大礁石处停船登岸,还可以在高潮位时作为靠岸的设施。
【礁石码头】这是利用天然礁石建设的码头,8世纪初(唐,720年)就开始使用,创建者是泉州海商林銮。他继承祖上航海通商的家业,在泉州湾、围头湾沿海各地创建多处航运码头、造船厂,开通了从泉州通往渤泥(加里曼丹岛北部及文莱一带)的航线,直接到香料产地采购,获得很大的利润,从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航运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座码头巧妙地利用天然礁石修建,这是在临海的斜坡上开凿的石阶,还有拴缆孔,便于停靠船舶,装卸货物。旁边还有为连接两块礁石,用条石砌筑的小型栈桥。
【本体保护】礁石及砌筑栈桥的花岗岩硬度高,耐磨性、耐腐蚀性强,因此整体保存情况较好。由于自古至今持续使用,受到了很好的维护。日常对栈桥遗存进行灰缝修补,苔藓清刷、杂物清理。为防范潮水影响,在栈桥两侧砌筑了加固体。
【展示馆】集中展示万寿塔、六胜塔和石湖码头三个遗产点的文化价值。海路迢迢,潮落潮起,诉说海上丝绸之路古往今来的故事。航标塔和外港码头的兴建,共同见证10—14世纪泉州港口营造技术的成熟和海港城市商业文明的繁荣。
1、为了保障泉州湾出海口航道的畅通。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朝廷在石湖设立巡检寨,编制125人。南宋嘉定年间(1217—1219年),真德秀担任泉州太守期间,重修寨城,建造营房50间,增加编制至225人。真德秀巡视海防,清剿海盗,整顿吏治,减免商税,促进泉州港海外贸易的振兴。
2、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修通济桥碑刻(下半部缺失),成为曾樱开放海禁,招徕外商,“海舶珍奇”汇集石湖的历史见证。二楼展厅主要通过收集到的明代、清代航海图,展示万寿塔与六胜塔的航标功能,见证古泉州(刺桐)先进的航海技术与繁荣的海上贸易历史。
3、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福建海岸全图》 ,绘制于18世纪初期,详实地描绘了福建沿海的城镇、军事设施、港口、岛屿、河流等地理要素。其中,泉州地界清晰地标注关锁塔(万寿塔)和石湖塔(六胜塔),显示了这两座航标塔的重要地理位置。展示馆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六胜塔的航标地位,以及悠久的海外贸易历史积淀,给石湖民众的生活生产习俗带来深刻的影响。
4、1981年,石湖港水域打捞出一件明代四爪铁锚,锚爪残长在80—120厘米之间,口径12—13厘米。锚杆残长268厘米,口径17厘米,总量785.3千克,现保存于泉州古船陈列馆中。该铁锚的形状与1597年罗懋登著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绘制的铁锚插图一样,见证了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停泉州的历史事实。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带来观念的更新,对人类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中国和葡萄牙两国邮政主管部门联合发行的《古代帆船》特种邮票首发式于2001年11月8日在福建泉州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同时举行。发行的邮票为两枚,分别描绘了中葡两国古代航海帆船。其中一枚表现的是泉州湾出土的宋代三桅航海帆船,背景为用于引导船只进出海港的泉州六胜塔。另一枚表现的是十五世纪葡萄牙三桅三角远航帆船,背景则是里斯本的贝勒姆灯塔。
【英烈侯宫】“英烈侯宫”奉祀的神明是10世纪时因守卫海港、屡败贼寇的将军张悃(封为“青山王”)及其部将(封为“英烈侯”),至今依然被石湖村民视为航运保护神。遇到宗教民俗节日需要举办祭祀活动,需提前拟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参与人数以及按时段分流的措施,经遗产保护管理部门核准后方得实行。烟花爆竹的燃放、焚香烧纸必须在指定的安全区域进行,所有活动不得影响或破坏石湖码头遗产安全及景观风貌。
【再借亭】17世纪初期(明代),江西人曾樱在泉州任职,负责海防事务,他信任并重用海军将领郑芝龙,征服袭扰泉州湾及台湾海峡的海盗集团。保证泉州海外交通航线的安全,深得民心。在曾樱离任之时,泉州民众恳请朝廷同意,“再次借用”曾樱留任泉州,并在此处修建这座富有故事内涵的“再借亭”。亭中碑文由当时闻名全国的泉州籍书法家张瑞图撰写。
成冬冬 / 拍摄
【社区协调和参与】石湖港周边民众积极参与海外贸易,形成了重视经商、善于对外沟通与交流的习惯。直到今天,从事航运与外贸依然是石湖及其周边民众重要的生产形态。民众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乐善好施,捐资支持港口与码头建设。并且,由此产生了对于石湖码头、万寿塔、六胜塔等文化遗产独特的情感寄托,将这些文化遗产视为自己生活中难以割舍的组成部分。因此,当地组织了“蚶江镇和谐社会促进会”,制定了《文明行为公约》,约定共同保护遗产,自觉规范行为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