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宫的位置十分显要,内通城区,外连海港,通过德济门,可就近抵达晋江。
【性质】天后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
这里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三大价值】
1、天后宫妈祖信仰是伴随宋元泉州海洋贸易而形成、发展的民间信仰,体现出民间机制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2、宋元官方对妈祖信仰的推崇使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显现了国家对海洋贸易的推动。
3、天后宫与泉州商人群体的活动密切关联,它是宋元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见证了海洋贸易繁荣下泉州城市的发展和布局。
随着泉州民众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地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移民和进行海外交通贸易活动,妈祖信仰文化经由泉州港向这些地区广泛传播,泉州天后宫是这一独特海神信仰的历史见证。
【总体概述】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是祭祀泉州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伴随历代官方和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宫历经营修、发展,现仍保存了 16世纪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门、戏台、拜庭、天后殿、寝殿、梳妆楼,两侧为东西厢房、轩房、斋馆和凉亭等附属建筑将院落围合,建筑群用地面积约6800平米,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
吴志诚 / 拍摄
【正殿】正殿内供奉天后像及诸辅神像,是12—14世纪出海经商的人祭祀海神妈祖,天后殿现存主体结构形成于19世纪,是信众祭拜天后的主要场所,祈求航海平安。正殿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花岗岩砌筑,四面围堵浮雕鲤鱼化龙、神驹飞驰、鹤舞祥云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富有艺术感染力,烘托天后宫庄严肃穆的气氛,寄托人们追求美好愿景的期望。
正殿前面的广场是拜亭,这株古榕树已经有250年树龄。拜亭是举行妈祖祭祀活动的场所。海内外信众一般在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聚集此地,举行祭拜,祈求保佑。由主祭人率领信众向妈祖神像上香,行“三拜礼”,第一拜,祈求五谷丰登;第二拜,祈求财源广进;第三拜,祈求合家安康。接着,行“三献礼”,献鲜花,表示对妈祖的祝福;献水果,祝愿信众丰收富裕;献金帛,祈求妈祖保佑众生。最后,行三鞠躬礼。
陈英杰 / 拍摄
【进入正殿】正殿始建于1196年(南宋庆元二年),始称顺济宫,1232年(南宋绍定五年)曾为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的真德秀第二次出任泉州太守,为了肃清海盗,保护泉州内港及外海航道的平安,真德秀亲临天后宫,祭祀妈祖,祈求保佑。从此,祭祀妈祖纳入官方祭典。
妈祖原本是一位泉州沿海的渔家女子,为人善良,熟悉海上风潮,多次在风浪中拯救乡民,受到人们的崇敬。妈祖去世后,被泉州沿海民众视为航海的保护神。10—13世纪,泉州九日山奉祀的“通远王”,是出海人祈求信风的海神;真武庙奉祀的“真武大帝”,是出海人祈求航行平安的海神;妈祖则是出海人遇险时,祈求拯救生命的海神。三个海神各自承担不同的庇护功能,寄托泉州航海人渴望航行平安,希望获得好收成的良好愿景。
13—14世纪,泉州港对外贸易繁盛,德济门一带成为泉州繁荣的商业区,各地商贾云集,交易繁忙。泉州天后宫妈祖的信仰地位随着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而得到增强。原本,妈祖被称为“泉州神女”。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朝廷敕封妈祖为“天妃”,1281年派遣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师文为使者,主持敕封仪式,泉州天妃宫列入国家祭典。
1329年(元天历二年),朝廷在祭祀泉州妈祖的祭文中,第一次明确将泉州天后宫为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肯定了泉州妈祖在海外贸易中的作用,以及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短短的30年间,泉州妈祖从一位区域性海神,升格为全国性的海洋保护神,从信仰文化的扩张,看出当年泉州港海外贸易的繁盛,印证了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地位。
成冬冬 / 拍摄
1407年(明代永乐五年),郑和下西洋,获得天妃庇佑,奏请修缮天妃宫。1684年(清代康熙二十三年),泉州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请朝廷,敕封妈祖为“天后”。泉州天后宫因此享有历代朝廷钦崇的崇高礼遇,成为妈祖信仰在闽南的发祥地和对外传播的中心。
1815年、1821年按原有规制进行两次修缮。1989年以来,以政府投入为主,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信众踊跃捐资参与修缮。各地信众的广泛参与,也印证了泉州天后宫在海内外妈祖信众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正殿后方清代壁画】这里保存一幅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绘制的大型壁画,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当时湄洲岛天后宫的建筑格局,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当年湄洲岛重修妈祖庙的时候,特地到此考察,借鉴了壁画里展示的历史建筑的信息,设计了湄洲妈祖庙重建的格局。湄洲岛是妈祖的出生地,曾经隶属泉州管辖。泉州天后宫绘制湄洲妈祖庙风光壁画,一是表示对妈祖出生地的尊敬,二是,借助泉州港重要的海外交通的地位,以及泉州天后宫的文化影响力,增加妈祖信仰文化的的传播。
【寝殿】寝殿位于正殿之后,始建于1196年。1540—1544年(明代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年)重修。这里保存有一对维修时移用至此的辉绿岩元代印度教十六角形石柱。其雕刻手法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檐下的古代印度教石柱相同。但是,开元寺里的石柱雕刻有古代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如“解放象王”“七女出浴”等,而这里石柱上雕刻的图案明显具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元素,见证了多元文化在泉州交融。
罗春日 / 拍摄
1997年,修缮寝殿,采用墩接、贴补、加固、拔正、找平等方式,尽可能地保留16世纪(明代嘉靖年间)修建时使用的构件和形制。木构部分保留原有彩绘残留的痕迹,凡是新粉刷的灰浆尽量清洗,涂刷桐油,加以保护。修缮后的寝殿朴素无华,却显得庄重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