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遗产展示
伊斯兰教圣墓
2017-08-07 10:40 浏览次数: 字号:

  【性质】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之一,早在7世纪就随着穆斯林传播到世界各地。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门徒4人到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故又称三贤四贤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这两位先贤入土安眠之墓也就被称作“圣墓”,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与清净寺一样,伊斯兰教圣墓也是本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陈英杰 / 拍摄

 

  圣墓位于清源山脉东翼,东南临海,这里原可望着晋江入海口来往的船舶。由于这两位穆斯林是从海上来的,墓葬就选址在这里。穆斯林们相信看到这些船舶,在精神上就能时刻与故乡保持着联系,从中可见两位穆斯林的故乡情结。

 

  

10-14世纪,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众多阿拉伯、波斯人来到泉州,至元代其人数达到高峰。他们或经商、或传教、或游历,许多人定居下来,聚族而居、繁衍后代,并建清真寺、置墓葬区,为世界留下了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历史遗产。现在灵山上还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墓葬后半部分为典型的伊斯兰墓葬墓盖石,前面已经融入当地墓葬的传统风格,体现的中阿文化的交融。
 

  

【圣墓村】圣墓所在的这座山叫做“灵山”,下面的村子叫“圣墓村”。关于这些名称的来历,历史文献记载:自从三贤、四贤墓葬在此山后,经常晚上会发出灵光,所以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灵山”,墓被称为“灵山圣墓”,山下的聚落以“圣墓村”命名。
 

  

灵山的植被非常茂盛,因为先贤葬在这里,周边的山体和树木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种松柏在中国是经常种植在纪念性场所的树木。
 

  

【省保碑】这是1961年伊斯兰教圣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所立的保护碑。
 

  

【墓平台中】圣墓重点遗存包含两座墓、墓廊,这座墓亭是1962年修复的。按照伊斯兰教墓葬风俗:墓葬形式应为头北足南,身体侧卧面朝西方,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就是严格按照穆斯林规制安葬的,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布局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
 

  

【三贤四贤墓】两座墓盖石就是三贤四贤的墓葬,东西向并排,各呈长方形。它们的尺寸明显大于泉州地区发现的其他墓盖石。墓盖石分三层,底层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最上面这层是横截面呈“回”字形的顶盖石。

  

  

成冬冬 / 拍摄

 

  【墓廊】墓廊一共有9开间,9开间是中国传统建筑规制最高的规格,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墓廊直径11米,形状呈半月形,就是伊斯兰教的新月,体现出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墓廊前排的柱子,和我们在开元寺中看到的柱子形状相似,中间粗两头细,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另外在柱上以方形大斗承托卷云纹的雀替状支撑构件,这与清净寺门楼看到的雀替状构件雕饰相近。

  

  

成冬冬 / 拍摄

 

  【保护管理沿革】圣墓自7世纪建成之后,得到了穆斯林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修缮,有七方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穆斯林及地方官员的修缮之举。

 

  

【阿拉伯文重修碑刻】记载了安葬在这里两位穆斯林来中国的时间和事由,并明确记录1322年泉州斯林集体重修了这座墓葬,现墓地的主体也就是此次修缮后的遗存。

  

  

成冬冬 / 拍摄

 

  【郑和行香碑】记录的是永乐十五年(1417),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路经泉州,来此墓祭先贤行香祈求庇佑留下的汉文石碑。这些碑记也成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该墓历史的重要文物。

  

成冬冬 / 拍摄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陈有功、陈美共同修缮圣墓留下的碑记;

嘉庆二十三年(1818),署福建全省督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修缮圣墓,再建墓亭留下的碑记;
 

  

这是同治十年(1871),福建提督江长贵修缮圣墓留下的碑记。挡墙这边分别是乾隆辛未年(1751),董事夏必第修缮圣墓留下的碑记;以及乾隆癸卯年(1783),举人郭拔萃修缮圣墓留下的碑记。
 

  

时至今日,伊斯兰教圣墓依然吸引众多海内外穆斯林前来瞻仰、朝拜。每逢伊斯兰重要节日,来此拜谒先贤、诵念《古兰经》、举办游坟活动等,为亡者祈求幸福,这也是泉州穆斯林恪守不渝的风俗习惯。
 

  

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圣墓的日常巡查、保护管理是由清源山管理委员负责,文物本体的维护修缮等业务工作由文物部门负责,清源山管委会与市文物局形成良好的协调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做好圣墓的保护管理工作。
 

  

【碧玉毬】这块风动石为自然天成,上面题写着碧玉毬与天然机妙等文字。“碧玉毬”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太守周道光所题,“天然机妙”为提督马建纪所题,马建纪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任福建陆路军门提督,结合上面墓廊内的《重修温陵圣墓碑》记载推断,该题刻应与之同时,即嘉庆二十三年(1818)。
 

  

【丁氏墓葬群】圣墓东南部的山麓地带为14世纪以来历代沿用的一片穆斯林公墓。像这边是陈埭丁氏的墓葬区,七百多年前,丁氏先民踏着“海上丝绸之路”自阿拉伯国家而来,凭借着善于经商的能力,将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与结合,形成了一个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的独特群体——丁氏回族。据族谱记载:“吾族丁氏,肇基于始祖节斋公,由姑苏行贾入泉,居于桐城之文山里,递传三世,至硕德公,徙居陈江,子孙蕃衍,文物蔚起。”由此可知丁氏家族的祖先丁谨(号节斋),于宋末从苏州来泉州经商。元朝至正末,三世丁夔携子丁善移居陈埭,遂定居于此。这些墓葬都既有汉人墓葬的形制,同时也保持着阿拉伯塔式石墓盖。
 

  

尽管学界对伊斯兰教徒最早来到泉州的时间还存在学术争论,但10-14世纪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动可从清净寺等现存建筑、泉州大量出土的伊斯兰教石刻及相关历史文献中证实。伊斯兰教圣墓正是宋元时期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活动的见证。而从墓盖石整体造型符合伊斯兰文化特征,但最下层环刻的莲瓣纹则是中国文化的常用装饰。此外坐北面南、依山而筑的选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观念。这些特征显示出海洋贸易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版权所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www.qzworldemporium.cn  闽ICP备20009411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