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遗产展示
九日山祈风石刻
2017-08-07 10:48 浏览次数: 字号:

  

 

     九日山为清源山支脉,位于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的晋江上游,这里是泉州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历代泉州城郊的风景胜地。


    【性质】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它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

    【位置】为什么选在九日山祈风,与泉州湾及晋江水域的历史岸线有直接关系。这是闽南地区3世纪之前的岸线图,我们可以看到九日山所在处是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的最窄位置,两岸有九日山、金鸡山夹峙,象天然门户。当时的九日山下背山面水,对泉州先民来说是最适合定居的一片陆地,因此这里是泉州文化的发祥地。

 

陈英杰 / 摄

  【祈风传统】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泉州夏季偏南风,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风,船舶从泉州出海。因此每年夏四月,东十月,百姓会在九日山下的昭惠庙向海神祈求风信顺利,保佑航行平安,这就是泉州古老的祈风传统。


由于海外贸易对国家财政的巨大贡献,宋代官方极为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10世纪末开始对海外贸易大力扶持,在沿海重要港口设立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现海关),1087年在泉州开始设立市舶司,规定职能包括出海许可审查、货物检验、税收、以及主持祈风祭海。官方主导的航海祈风活动是国家力量倡导海贸发展、加强海贸管理的重要体现。至迟在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祈风仪式,礼毕后登山游赏并题写诗文纪事,刊刻于九日山的崖壁上。

我们面前的就是九日山,祈风石刻分布在山中的巨石崖壁上。根据石刻记载,祈风典礼是在山前的海神庙昭惠庙举行的,仪式后官员们会登山游览。

 

张九强 / 摄

  这座寺庙就是祈风石刻中提到的祭祀海神“通远王”的庙宇“昭惠庙”,它是根据历史记载在20世纪修建的。通远王原是山神,因具有运木和降水的神通,被民众奉为水神,建祠于九日山。1053年,建造洛阳桥时,郡守蔡襄迎奉通远王至洛阳桥并建庙镇海。此后泉州地方官在九日山为航海祈风,通远王完成了从山神、水神再到海神的角色转变,与真武大帝、妈祖等海神信仰共同为宋元时期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提供了精神寄托。


     10—13世纪,“通远王”被供奉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第一代海神。尤其是在官方的倡导下,民众相信通远王威灵显赫,能保佑航海平安、风调雨顺。因此,泉州所属沿海港口与内河驿站,兴建许多供奉“通远王”的庙宇。

 

成冬冬 / 摄

   祈风典礼是当时的官方祭典,仪式非常隆重,泉州太守率领部属出席,设祭坛,陈列羊、猪、酒等祭品,然后上香,奏迎神曲,由提举市舶司(海关关长)或太守宣读《祈风文》。


祈风典礼完成后,参与者乘兴登上九日山,欣赏美景,然后将祈风的经过镌刻于山中的岩壁间,这就是“九日山祈风石刻”的由来。

    【国保碑】九日山祈风石刻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谨慎保护管理。

    【石刻总体】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为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

 

成冬冬 / 摄

  东峰有祈风石刻2方。

成冬冬 / 摄

  【南宋林枅等祈风石刻】

这是九日山现存10方祈风石刻中,唯一记载了一年之中两次为海舶举行祈风仪式的石刻。祈风时间为1188年的夏季四月和冬季十月,地点在通远王庙,还有参加典礼的官员名字。

 

黄永俊 / 摄

 【南宋倪思等祈风石刻】

这是证实祈风已经纳入官方祭典的石刻,祈风时间是1201年,地点是昭惠庙。祈风的太守倪思在泉州太守任内,兴建学校,整修城墙,疏浚河道,建造桥梁,推动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东峰巨石裂隙监测、表面温湿度】石刻所在的巨石,因植物根系等影响,存在裂隙病害,我们选取了典型的裂隙进行监测,这是测量基准点标志,定期测量裂缝的宽度,并与环境温湿度、震动等指标进行叠合比对,分析裂隙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护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张梓昌 / 摄

  【西峰石刻8方】这里是西峰,共有8方祈风石刻。我们看一下最特别的5方。

  【南宋赵师耕祈风石刻】

这是文字最简洁的一方石刻,仅用24个字就清晰记录了祈风仪式。时间是1247年,祈风人是泉州太守兼市舶司长官赵师耕,祈风仪式后还上山游览。

 

成冬冬 / 摄

   这两方并列的祈风石刻很特别,其中,1183年这方为祈祷冬季遣舶出海顺利,1243年这方为祈祷夏季回航平安。这两者时隔60年,正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轮完整的人生奋斗时间。

    【南宋司马伋等祈风石刻】从冬季这方石刻还能发现两个关键信息:一是“修故事也”,说明泉州地方官主持祈风仪式,是朝廷认可的官方行为,表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传统一直得到遵循。二是“待潮泛舟而归”,说明涨潮时,从九日山可以直接乘船返回泉州。


    【南宋颜颐仲等祈风石刻】夏季这方石刻记录的两位参加祈风仪式的人物,都在13世纪为泉州海上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

 

    说明祈风作为官方仪式,其实是体现政府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视与扶持。


    九日山祈风石刻中记录的几位泉州太守及市舶司长官,都在促进泉州海上贸易发展中业绩突出,比如倪思疏浚河道、蔡襄兴建洛阳桥、韩俊维护治安,以及颜颐仲、刘克逊善待外商、鼓励贸易等等举措,为推动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与繁荣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南宋虞仲房等祈风石刻】这是现存十方祈风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方。祈风时间是1174年。它与最后一方祈风石刻的年代相距92年。虞仲房不仅是一名清廉的地方官,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这方石刻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黄永俊 / 摄

    【南宋赵希等祈风石刻】这是1266年,太守赵希祈风纪事石刻,也是宋代现存最晚的一方祈风石刻。此后,祈风典礼没有再留下石刻了。

黄永俊 / 摄

  祈风石刻一般记述了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和仪式结束后的活动等内容,九日山10方石刻所记录的11次祈风多数由地方政府主官主持,专职负责国家海洋贸易管理的市舶司官员偕同南外宗正司官员(皇族)、军队统帅等朝廷任命的军政要员联袂参与,这些代表国家力量的重要官员的广泛参与,反映了市舶制度下国家对海洋贸易的倡导,也体现出市舶司机构、地方政府对海洋贸易的管控职责。

    
12世纪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两次游九日山,并题“九日山”三字勒于壁,后因年代久远湮没。1767年,福建提督马负书游历九日山,怀着对朱熹的崇敬之情,重书“九日山”三字书刻于西峰。

 

陈英杰 / 摄 

 

    这次祈风仪式的主持人是泉州太守颜颐仲,任内减免外商税赋,为官清廉。

    参与祈风仪式的市舶司长官刘克逊,严禁盘剥外商,发布法令,鼓励外商前来泉州贸易,在其任内,到泉州港的外国商船数量大增。

版权所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www.qzworldemporium.cn  闽ICP备20009411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