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寺坐落在泉州市涂门街中段上。涂门街是泉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一条街,从西往东,分别坐落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净寺,同时还有锡兰侨民旧居、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关帝庙,千年以来,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处于一条街道上,可见泉州文化的包容融合与多元性。
【性质】泉州清净寺是在本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宋元时期远跨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惜物证。它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清净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历代屡有修缮。寺院周边历史上曾是穆斯林聚集区。
【门楼】泉州清净寺是国内少有的用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的礼拜寺,现存重要遗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等,呈现出鲜明的西亚伊斯兰教寺院特征。
陈英杰 / 拍摄
门楼通高12.3米,基宽6.6米,整体由三层四道高大相连的半穹顶或穹顶尖拱门组成。在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主要意思是:“真主万能。”表达了虔诚的信仰。
这个门楼的形式是很典型的西亚清真寺风格,尖拱门逐层内凹,第一、二进门道外观均为尖拱形,顶部均为半穹顶,主体风格为伊斯兰穹顶式样,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藻井装饰风格。第三道门道为穹顶,其南北两侧门洞的尖拱下方的支撑构件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雀替。
【阿拉伯碑文】在尖券门上方是本寺最重要的两行阿拉伯碑文,译文是:“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就是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名称“艾苏哈卜寺”建于回历400(公元1009年~1010年)。300余年后,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只,修复并更新了它,建筑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于回历710年(公元1310年~1311年)竣工。”它明确记载了两个信息:一是这座清净寺始建于1009年,是当地第一座礼拜寺。二是寺院1310年重修,来自波斯设拉子的穆斯林重修了这座礼拜寺,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受到了色拉子当地清真寺建筑的影响。现在看到的就是重修后的遗存。
门楼屋顶上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里阿訇登临望月,决定开斋日期的地方。上面砖砌的部分是17-18世纪重修的。
成冬冬 / 拍摄
【奉天坛】礼拜堂奉天坛门楣上也有《古兰经》雕刻,提示我们即将进入礼拜堂。
现在我们面朝的是正西向,是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方向,这片墙叫“米哈拉布墙”,阿拉伯文的意思是礼拜朝向,这是礼拜堂中最重要的一面墙,所以可以看到它装饰得比其他三面墙都精美,建有7个刻满古兰经铭文的壁龛。中间凹进去的地方是阿訇主持礼拜的位置。
成冬冬 / 拍摄
【米哈拉布墙铭文】米哈拉布墙上的铭文主要是《古兰经》,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圣坛左边中间这龛,写着:商业不能使他们疏忽而不纪念真主、谨守拜功和完纳天课。
还有圣坛右边中间这龛,写着:“船舶在海中带着真主的恩惠而远行,以便指示你们他的一部分迹象,对于每个坚忍的、感谢的人,此中确有许多迹象”。可以理解为祈祷真主保佑来华贸易的航海者。
这些石刻说明来到泉州的伊斯兰信徒多为从海上远航而来的商人,反映了穆斯林严格的教规及其精神追求。
【古井】古井是建寺时开挖的,主要是穆斯林礼拜之前取水净身使用,井水至今仍是清澈可用。
【明善堂】明善堂建于1567年,是较小规模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作为管理场所;现在正厅仍作为小礼拜堂,两侧榉头间为管理处办公和管理用房。明善堂外部建筑形式是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厅内部则是按照穆斯林礼拜所需风格进行布置,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陈英杰 / 拍摄
【敕谕碑】是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文中记载“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要求各地官员、军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违者治罪。
14世纪末期,泉州地区由于战乱,伊斯兰教寺院荒废,穆斯林的朝拜活动受到影响。到了15世纪初期,明朝皇帝颁布了圣旨来保护穆斯林及其寺院,由此穆斯林后裔在泉州得到延续。
成冬冬 / 拍摄
【保护管理】清净寺作为使用至今的遗产,从古至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这里有两方与保护管理有关的重要碑刻。
↓ 左边这方是【重修清净寺碑记】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李光缙所撰,记录了当时修缮艾苏哈卜寺的经过,碑文中提到“楼峙文庙青龙之左角,有上下层,以西向为尊。”同时还提到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二月、二十四气等中国传统观念,这也可以看出当时传统士大夫对于外来文化,也会用中国文化加以解释。
成冬冬 / 拍摄
成冬冬 / 拍摄
↑ 右边这方是【重立清净寺碑】,是由吴鉴撰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属南门清净寺旧物。后因寺毁,该碑被移置涂门街艾苏哈卜寺,现碑为正德二年(1507年)重刻,碑中提到“创兹寺于泉州之城南。今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描述了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泉州、在泉州兴盛和建寺的情况,特别记录了当时泉州已建有清净寺6、7座。 这两方碑刻非常珍贵,是中国伊斯兰寺院中可考的最早汉字碑记,对于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都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雀替构件】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信息,这座清净寺是按照西亚清净寺建筑风格建造的,但一些构件也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比如这个雀替,体现了多元文化在泉州的交流与融合。
历代穆斯林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形成独特的穆斯林社区。今天,居住在清净寺周边的穆斯林依然传承着伊斯兰风俗习惯,保留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节庆活动,这也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穆斯林前来探访。
清净寺是宋元时期泉州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见证,这一群体是亚洲海洋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是宋元国家口岸多元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风格及元素上来看,体现了海洋贸易为泉州带来的人群汇聚和文化共存,这些多元文化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口岸城市的城市面貌和文化内涵。此外,清净寺其修建之初位于城外,随着12-13世纪外商聚居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也向南拓展,也就将清净寺纳入城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净寺也是宋元泉州外商聚居区的珍贵遗存,是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宋元国家口岸城市独特的融合、发展过程。
清净寺的保护也离不开泉州民众的执着与努力,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珍视,才使得清净寺建筑及文物得到很好的保存。通过清净寺所留存下来的空间格局与斑驳的砖石,以及透过石头上面镌刻的纹饰及铭文,使我们得以探知那段久远的历史。清净寺既留存着泉州海上贸易的发展印记,又刻写着泉州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历史缩影,更折射出中阿文化交流的绚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