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遗产展示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
2020-04-28 10:05 浏览次数: 字号:

  【背景】我们今天要考察的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即位于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德化窑系屈斗宫窑址和尾林——内坂窑址。第一个考察的遗产点是德化窑系屈斗宫窑址,是10-14世纪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距泉州古城130公里。制瓷技术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自7世纪起,瓷器就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10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外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风靡世界,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china”。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泉州地区陶瓷业的发展,10-14世纪,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现已发现的外销陶瓷窑址150多处,分布之广泛居中国第一,历史上著名的窑场有德化窑、磁灶窑等。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境内是泉州主要的瓷器产区,拥有陶瓷生产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县,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0.4公里,总面积约2232平方公里。境内山多、水足、矿富,为德化千年瓷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其中青铜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窑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德化窑场选址日臻科学性,沿溪两岸依山坡建窑的选址可就地取“柴”,瓷土的淘洗沉淀用水方便,舟楫运输运量大、运费低而且较好解决陶瓷产品在运输中易破损的问题。既最直接高效解决产业链的问题又能最低成本解决原材料的供给和产品运输的问题,使产品价格更具有市场竞争性。宋代以来,德化窑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种类、釉色和装饰技法上传承和创新;窑业技术不断尝试、创新,形成完整体系,并对外进行技术传播。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德化窑依托刺桐港陶瓷业应运崛起。解决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问题,依靠泉州海商、瓷帮。泉州海商既了解异域风土习俗,又熟悉德化窑业状况,由他们提供海外市场需求的信息引导德化窑产品生产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以市场导向按订单烧制(亦称来样加工),譬如:“军持”就是东南亚穆斯林的订烧器皿。双管齐下,开拓产品运营渠道。 

  宋元时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窑业水平高,规模大,产品日益精湛。产品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独具特色,并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大量远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德化窑由自给自足模式,一跃成为10—14世纪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屈斗宫窑址】

 这座回廊式保护棚就是屈斗宫窑址。

  

  

成冬冬 / 拍摄

 

  遗产区的周边界都是沿着破寨山周边村庄道路划定的,有效地保护了破寨山窑址的生产基地环境,以及窑业遗存要素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保护管理】1988年1月,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班、盖德、龙浔、浔中四个乡镇的宋至明代窑址。2005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这是保护碑。窑址由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主要工作包括日常维护、义务讲解、文物安全。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屈斗宫窑址概况】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东南面与祖龙宫窑相邻,南面为校舍。破寨山属中低山地形,山体浑厚,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顶海拔525米,山体高差约45米,窑址面积约7900平方米。1976年4月25日至7月2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原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联合组织,对屈斗宫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1015平方米,揭露分室龙窑一座,全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窑床坡度12~22°。

 

  

  屈斗宫窑基的发现,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一个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 

  当年发掘出土器物标本6793件、生产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白釉细腻温润,有的呈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之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感强,清雅美观。 

  

成冬冬 / 拍摄

 

  屈斗宫窑窑炉遗迹结构较完整,对德化瓷窑业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窑炉】
窑炉:由窑头、上窑路、护窑墙、火膛、窑壁、窑底、窑门、窑尾组成。
 

  

1、窑头:即烧窑起火用。
2、上窑路:窑炉两侧有上窑路,残留的路面用夯土、陶瓷器残片、残损窑具相混合铺垫而成。
3、护窑墙:窑门之间用砖、石及生产废弃物混砌成弧形护窑墙,以起到高温烧制环境下对窑壁的支撑和加固作用。起防护窑顶坍塌,本地俗称“窑奶”。
4、火膛:即窑口。
5、窑壁:有明显增厚的窑汗的窑壁,其上方是投柴孔的位置。
6、窑底:这是凸厎匣钵,支垫,垫柱,垫圈,像这些密排的支垫,说明烧窑器物用支垫支烧。
7、窑门:窑炉两侧均开有窑门,为装窑和出窑的通道。
8、窑尾:即烟囱,出烟口,烧窑的最后阶段。
 

  

【堆积层】这是窑旁堆积,第1层为表土层,含较多植物根系,并有少量瓷片、窑具残片、红烧土颗粒;第2层为红黄色生土,较为致密。
 

  

【祖龙宫窑】该窑于2004年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即回填,回填也是对窑址保护的一种较好办法。
 

  

【保护碑】
↓ 这就是祖龙宫庙的保护碑,碑刻上记载了祖龙宫庙的历史沿革。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祖龙宫庙】现在我们说说德化窑的行业崇拜神——窑神

 

  

林炳,相传为北宋人,立志将小窑建成大窑,屡试屡败,最终在梦中经过仙女指点,成功改进窑炉建造技术,建成大窑。并将建窑技术传授四乡,深得群众爱戴。后远走江西授艺,杳无音信,当地人为他建宫立像,尊称为“窑坊公”,于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诞辰纪念日,当地制瓷业者都在祖龙宫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值得一提的是,祭祀所用的供品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新做出来的陶瓷样品,人们以此来纪念窑神的革新精神。这种祭祀方式在闽南众多的庙宇中是独一无二的。
 

  

【茶具城】中国茶具城是集茶具批发、展示、零售、电商、物流、科研、培训、创作与产业链融合等于一体的国际化专业茶具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具产业集散地与陶瓷文化、文创产业特色窗口。围绕茶具城,德化县在升级一批文化和旅游项目,把陶瓷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将全力打造成为德化全域旅游的新亮点。
 

 

  

【尾林——内坂遗址】
 

  

【尾林保护碑】尾林——内坂窑位于三班镇三班村泗滨村,三班瓷厂西北约1公里处山坡上,东南与内坂窑隔上寮溪相望。窑址总面积577373.37平方米,占地866.06亩。山坡上植被茂密,窑址堆积深厚。2019年9月,对尾林窑进行勘探,已确认3处龙窑遗迹;对内坂进行勘探,已确认4处龙窑遗迹。尾林窑是德化地区比较重要瓷器产区,产品不仅器形较多,而且在同时期窑址中其产品相较好。它的产品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较多地被发现,说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产品重要产地之一,对于研究福建宋元时期外销瓷具有重要的价值。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尾林Y1窑炉遗址】2020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尾林一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2平方米,窑炉为西南——东北走向,山坡上植被茂密。窑址堆积深厚。发现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宋元龙窑1座、元明分室龙窑1座以及明清横室阶级窑2座。此外,还对二处作坊遗迹进行试掘。出土瓷器标本主要为宋元明时期的青白瓷、白瓷以及少量清代青花瓷。青白瓷、白瓷装饰技法有模印、刻划、捏塑、堆贴等。纹饰主要有莲花、牡丹花、菊瓣、缠枝花卉等,部分器物底部模印、刻划文字。青花瓷主要有碗、盘,图案有松鼠葡萄纹、龙纹、花卉等。窑具有伞状支烧具、支圈、垫柱、匣钵等。

 

  

  尾林窑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刘纵横 / 拍摄

 

  【保护管理】窑炉遗址保护的主要威胁是风雨冲刷、虫害、自然风化。针对雨水冲刷:我们建设了保护展示棚,防止雨水飘入。遇到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加强防护和巡查,及时做好窑址地面人工排水,灾害后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项评估和维护。

 

  

【引水渠遗迹】在尾林瓷土加工区与内坂瓷土加工区之间,在一块大岩石上可见有多个圆形、扇形的小洞,深10~40厘米,为原来上寮溪的木质桥梁遗留痕迹。片区内窑址分布集中成片,陶瓷生产体系较为完整,对研究德化窑的烧造历史和探讨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内坂窑】

 

  

  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三班村,西北部大兴岭东北面山坡上,上寮溪南岸,西北距尾林一号窑约230米,面积约3600平方米。经2016年、2019年调查勘探,已确认4处宋元时期龙窑、分室龙窑遗迹,窑炉均保存较好。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内坂Y2窑炉遗址】2020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二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3平方米。揭露二道残存的隔墙,都仅存最底部一层立砖;窑门揭露 7个,均位于西侧,窑门底部与窑底平;护窑墙揭露5处,主要位于西侧中前段地势较低处,平面多近似圆角长方形、弧形等;窑尾破坏较严重,出烟室仅存倒塌堆积及痕迹。出土器物以青白瓷为主,器形主要有碗、盘、盏、盒、瓶等。大部分器物的器表模印缠枝花纹、莲瓣纹等窑具以支圈、伞形支烧具、垫柱为主,少量匣钵。内坂二号窑的窑炉结构较为简单,窑墙未发现多次修补现象,出土产品风格以南宋中晚期为主。初步认定内坂二号窑年代为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作坊遗址】内坂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东岸,内坂窑址区一侧,南距内坂窑址区约50米。作坊遗址面积约9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8个,臼坑10个,用石头垒的水渠长约100米,长约10米的石坝。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大垄口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南岸,它附近有大垄明清时期的窑址。作坊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9个,水池16个,臼坑18个,用石头垒的水渠长约80米,长约10米的石坝。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梅岭窑】梅岭窑始建于清代,延续使用到近现代。

   

德化县文保中心供图

 

  德化山地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及花岗岩构成,蕴含丰富的瓷土矿藏,质地优良,只要经过粉碎磨细、淘洗,即可直接制坯。境内分布三个瓷土矿带,开采的瓷土矿均比较优良。

版权所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www.qzworldemporium.cn  闽ICP备20009411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734